课程是在帮助你,在现代爱情观的复杂的语境中,能够认清自我,做出明智的选择的一个课程
开头介绍
欢迎来到我们的成人亲密关系课(名称在发布的时候改了一下)
希望我们从亲密关系的这个核心点出发,帮助大家探索一下这个话题
出这门课是因为: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对于恋爱、爱情、或者各种类型的亲密关系的变化,变得很快
所以,其实当说到谈恋爱的时候,它已经不再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概念
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下,我们会看到开放式关系、网络的激情关系、甚至是一些非常多元化的选择…这些都可能意味着在现代的恋爱中有非常非常多的复杂性,让经历的人感到非常的困惑和不安
我会觉得现在是一个非常合适的时机,让你对自己的恋爱观,做一个更新升级
我们在这里将会一起探索:
- 现代恋爱的一些真相
- 如何在复杂的时代,找到自己的感情之路
我会保证,肯定不会说什么甜言蜜语、糖衣炮弹,也不会有不切实际的承诺
这里只有我最真实、最务实、最有洞察力的分析和引导
在这个课程中,你将会获得:
- 关于爱情、亲密关系的迷思
- 理解“一生一世一双人”的这种承诺,在现代社会的一些局限性
- 讨论现代爱情观的这个多元化
- 一些开放式关系
- 跨性别恋爱
- 在各种各样的亲密关系的类型中,找到属于你自己的位置
- 剖析内心真实的需求和期待
- 进入一段严肃的亲密关系前,诚实的去面对自己
- 约会或者是一些其他的亲密关系中,比较鲜为人知的潜规则
- 提升处理关系状态中的情商和判断力
- 如何在关系中,维护自我
- 在爱情和个人的独立之中,取得平衡
这不是一个教你怎么样去找真爱的课程,因为每一个人对于爱情的定义都是不同的。这个课程是在帮助你,在现代爱情观的复杂的语境中,能够认清自我,做出明智的选择的一个课程
希望通过我全方位的解构,能够提供你一个全新的视角,让你再重新审视你的爱情观、审视你的关系、也去审视自己,所以在这里,我们会直面现代爱情中的种种的挑战
那我们开始课程的学习啦~
1.1 童话无用,爱情不是救赎
“白马王子”骗局:学会情感独立,自我成长
小结:白马王子的骗局,不仅影响了女性,其实也影响着男性,女性在等待王子解救自己,男性想要成为王子去拯救公主,本质上是代表着一方对另一方拥有绝对的责任。但事实上,我们只能对自己负责,我们无权左右或干涉他人的人生选择。 所以,不是等待被救,也不是主动拯救,而是自救、自强
现实生活从来不是童话。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理想化的、非现实的爱情观,恰恰是毒害我们感情生活的罪魁祸首。童话故事往往只强调了爱情的激情部分,忽视了亲密和承诺的重要性
爱情三角理论:激情、亲密和承诺
爱情是人生的调味品,但绝不是生活的全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Erikson)的”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个体,需要经历人生不同阶段的心理危机和挑战
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认同、亲密关系、事业发展、社会贡献等,每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
与其被动等待被拯救,不如主动出击拯救自己。尽量放下不切实际的幻想,借助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正视困境和弱点,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断自我完善
真正的爱情,不是童话故事的完美ending,而是两个成熟独立的灵魂。在面对生活的起起落落时携手前行,共同成长
“只要我爱得够深”的自我感动:单恋苦情的自毁倾向
小结:爱的够深,到底有多深?这个标准只有你自己知道,但人对爱的深浅感受,并不相通,每个人对爱的付出定义也不相同,爱的深有时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相信我们的爱对方都会接受,但可能这并不是对方需要的爱
“只要我爱得够深”
“这世界上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暗恋一个人”
“我爱你,与你无关”
“爱到尽头,覆水难收”
这些煽情的句子,几乎成了单恋和苦情的代名词,往往带有一种自毁倾向。
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曾提出:人格中存在自我、本我和超我三种结构
超我
代表着一种理想化、道德化的力量,会对”自我”提出种种要求和期许。一个”超我”过于强大的人,往往会陷入完美主义和自我苛责的陷阱
在恋爱中,”超我”的过度理想化倾向,会导致一个人过分美化爱情,把”爱得深””爱得卑微”当成了一种崇高品质
这种”爱到卑微””爱到牺牲”的观念,真的能带来爱情的美满吗?心理学家弗洛姆(Erich Fromm)在《爱的艺术》一书中写道:”爱情意味着相互依存,而不是依附。”一段健康的关系,应该建立在彼此尊重、平等交流的基础上,而不是一方的单向付出和自我牺牲
事实上,过度的单恋和苦情,往往反映出一个人内心的不安全感和自我价值感的缺失
爱情中应该有“求爱、拒绝、接纳”三个阶段
一个情感健康的人,应该有勇气去表达自己的爱,同时也要有能力接受被拒绝的可能
爱一个,不是毫无尊严地乞求对方的垂怜,而是坦诚地表达自己的心意,同时尊重对方的选择。如果爱而不得,一个成熟的人应该学会放下,而不是执迷不悟,自我消耗
请记住:
没有人有义务接受你的爱,你的爱也不应该建立在自我牺牲和卑微乞求之上。真正的爱,应该是两个独立而平等的个体,在彼此欣赏和尊重的基础上,自由地给予和接受
与其沉溺于”爱到卑微”的想象,不如勇敢地直面自己的内心,追问自己为什么如此渴望被爱,却又不敢表达和追求?
- 是童年环境中缺失的安全感?
- 是成长过程中受挫的自信?
- 还是对亲密关系的恐惧和不信任?
唯有觉察并疗愈内心深处的创伤,我们才能真正建立起自尊和自信,不再把爱情当成自我价值的避风港
1.2 打破恋爱泡泡,做自己的主人
灰姑娘情结:外在的改变不等于内在安全感
小结;”灰姑娘情结”:个体过度依赖外在改变以求得内心的安全感和幸福感的现象。虽然外在的改变可能短期内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但真正的自信和幸福感需要通过自我觉察和内心成长获得
因此,我们应摆脱”灰姑娘情结”,勇敢面对内心的不安全感,通过自我探索和内省,建立起稳固的自尊和清晰的自我认同。只有当我们真正爱自己、接纳自己时,我们才能吸引同频共振的另一半,构建真正平等、互利的亲密关系。我们的价值不在于外表,而在于独特的人格和真挚的心
改变外在形象确实能在短期内影响他人对你的评价。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力高的个体往往能获得更积极的社会反馈,在求职、交友等方面也有一定优势
然而,这种”美貌优势”是有限度的。一个人的魅力,归根结底取决于他的内在品质——智慧、勇气、同理心、幽默感等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始终自卑、焦虑、缺乏安全感,那么再华丽的外表也只是一个漂亮的面具,难以支撑长久的吸引力
外在的改变无法带来内在的安全感的原因:
- 不现实的期望
- 依赖性增强
- 内在自信的缺乏
- 关系的不稳定性
被爱陷阱:当渴望被爱成为一种自我设限
小结:追求爱情时,人们常陷入”被爱陷阱”,渴望他人的认可与爱,却不敢主动追求。幸福和价值感过度依赖他人,感到不安全和不满足。这往往与成长经历和依恋模式有关,尤其是那些童年缺乏安全感和无条件爱的人。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也影响我们对爱的态度和期望
但真正的爱应该是平等的给予和接受,基于自尊和自爱的选择。我们需要学会首先爱自己,成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当我们学会爱自己、勇敢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渴望时,我们就有了爱和被爱的能力
很多人会认为,之所以会陷入”被爱陷阱”,是因为我们缺爱,是因为我们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我们对爱的渴望和追求,往往与我们的成长经历和依恋模式密切相关
真正的爱,从来都不应该是一种被动的等待或者无条件的付出。它应该是一种平等的给予和接受,一种基于自尊和自爱的选择。我们不应该将自己的幸福和价值感完全寄托在他人身上,而是要学会首先爱自己,成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
我们不再需要通过讨好或退缩来获得他人的认可,而是可以平等、坦诚地去创造一段真正互利互惠的亲密关系
与其困在”被爱陷阱”中苦苦等待,不如主动迈出第一步,去拥抱真正属于你的爱。与其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不如学着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是谈恋爱不是当爹又当妈:停止讨好取悦,优先考虑自身需求
小结:许多人可能会陷入的”讨好和取悦”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可能源自我们过度在乎他人的看法,以至于愿意牺牲自己的需求以取得他人的认同。这种行为模式可能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如身心疲惫、失去自我价值感等
如何停止讨好和取悦:学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
1. 认识并承认自己的需求
了解自己的需求是实现情感独立和停止讨好的第一步。花时间自我反思,了解自己在关系中真正需要什么,而不仅仅是满足他人的期望
2. 建立自我价值感
停止讨好他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的价值,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
自我价值感的增强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 自我肯定:每天进行自我肯定,肯定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 个人兴趣:发展和培养个人兴趣和爱好,让自己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3. 学会说“不”
学会拒绝不符合自己需求的要求和期望是停止讨好的关键。要有勇气和决心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而不是一味迎合他人
以下是一些策略:
- 设定界限:明确自己能够接受和不能接受的事情,并坚定地维护这些界限
- 直接沟通:用清晰、直接但礼貌的方式表达你的拒绝
4. 关注个人成长
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和成长,包括情感和职业上的成长。积极参加个人发展活动,如学习新技能、参与社交活动和锻炼身体。这不仅能增强自信,还能让你在关系中更具独立性和吸引力
5. 寻求支持
如果发现很难改变讨好的行为模式,可以寻求专业的帮助
如何停止讨好和取悦:学会优先考虑自己的需求
理解自己的角色
在恋爱关系中,你的角色是一个平等的伴侣,而不是对方的父母。因此,首先要明确你不是对方情绪的唯一负责者。每个人都有责任管理自己的情绪,而不是将这个负担完全交给另一方
学会表达需求
1.使用第一人称陈述:
◦ 当你需要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时,使用“我”开头的句子,而不是指责对方。比如说:“我感到不开心,因为我们没有一起度过足够的时间”,而不是“你总是不陪我”
2.设定界限:
◦ 界限的设定是健康关系的关键。清楚地表达你能接受和不能接受的行为,并坚定地维护这些界限
停止讨好行为
- 认识并承认自己的价值
- 拒绝不合理的要求
我们必须理解真正的爱与尊重是建立在真诚、平等、独立的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通过讨好和取悦来获得。这需要学会在爱己和爱人之间找到平衡,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1.3 清醒点,”完美伴侣“不存在
爱情里没有完美:不完美的伴侣,凑合的爱情
小结:爱情中不存在完美的伴侣,所有人都有自己的缺陷,存在情绪化和不理性的时刻。真爱源于接纳伴侣的不完美,允许自己在对方面前示弱和犯错。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学会欣赏和接纳一个”足够好”的伴侣,而不是追求一个完美无缺的”救世主”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不完美的个体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能够100%地理解另一个人,也没有人能够时时刻刻都完美地回应伴侣的情感诉求。即使是最敏锐、最有同理心的,也难免会有疏忽和失误的时候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里。我们对他人的理解和感知,往往会受到自身经验、价值观、情绪状态等因素的影响。即使是再亲密的伴侣,也难免会有认知和感受上的差异
有时我们会误解对方的意思,有时我们会过于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忽视了对方的需求,有时我们甚至会被负面情绪主导,做出一些伤害彼此感情的事。这些都是人之常情,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必须学会接纳和处理的现实
我们需要允许对方有”猜错”的机会,学会引导和坦白,而不是期待对方无条件地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两个不完美的个体,在彼此的支持和鼓励下,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经历误解、矛盾、甚至伤害
与其幻想找到一个完美契合的另一半,不如学着去欣赏和包容眼前这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伴侣
打碎”爱情滤镜”:看清Ta的真实面目
小结:
“恋爱滤镜”:恋爱中人们常常习惯性地对伴侣进行美化和理想化。这种滤镜往往源于我们的个人期待和社会文化影响,从而容易忽视伴侣的缺点,放大优点。然而,这可能导致我们对伴侣的真实了解不足,为恋爱关系带来问题
建议摘下这种滤镜,客观理性地认识和接受伴侣的真实面目,包括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客观评判,与他人交流,设身处地考虑问题,坦诚沟通,以及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
真实地接纳对方,我们才能建立真诚的亲密关系,经营一段脚踏实地的感情
这种”恋爱滤镜”的形成,有着复杂的心理和社会成因。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当我们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大脑会分泌出大量的”快乐物质”,如多巴胺、肾上腺素等。这些物质会给我们带来强烈的幸福感和满足感,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和判断力。我们会不自觉地忽略对方的缺点,放大对方的优点。我们会将自己内心的期望和幻想投射到对方身上,美化和理想化对方的形象
我们该如何做到”摘下滤镜”,看清对方的真实面目呢?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 学会客观评判对方的言行
- 多与身边的亲友交流
- 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
- 尝试与对方开诚布公地沟通
- 放下完美主义的执念
只有”摘下滤镜”,真实的去与对方交流、碰撞,亲密关系才能走到更深处
爱战胜不了一切:人格不合,爱也无用
小结:
爱情不能解决性格的不合。在恋爱初期,我们可能被激情冲昏,视而不见彼此的性格差异,但当恋情稳定,激情退却,我们才发现性格的差异无法调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性格的相容性在亲密关系中非常重要,双方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是决定关系成功的关键因素
所以,当我们发现与伴侣存在根本性的性格差异时,我们需要勇敢面对现实,可能需要做出选择和改变。爱情不是盲目的付出,而是理性的选择,它需要在共同的价值观和人生追求中才能绽放出最耀眼的光芒。而在寻找真爱的道路上,学会爱自己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亲密关系中,性格的相容性远比我们想象的更加重要。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戈特曼(John Gottman)通过长达数十年的研究发现:决定婚姻成败的关键因素,不是爱情的深浅,而是双方在价值观、生活方式、人生目标等方面的一致性。那些性格不合、缺乏共同语言的伴侣,往往更容易陷入冲突和矛盾,难以建立起稳定、和谐的关系
心理学家斯坦伯格(Robert J. Sternberg)在其”爱情三角理论”中指出,完美的爱情需要激情(passion)、亲密(intimacy)和承诺(commitment)三个要素的平衡。其中,亲密是建立在双方深入了解、彼此信任的基础之上
当你发现自己与伴侣存在根本性的性格差异时,必须诚实地问问自己:
- 我们是否真的适合彼此?
- 我们是否愿意为了这段关系,去改变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
- 我们是否有足够的耐心和智慧,去化解冲突,达成共识?
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尽相同。有些人愿意为了爱情,去尝试改变和妥协;有些人则选择坚持自我,宁愿分道扬镳。但无论我们做出怎样的决定,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爱情不是万能药,无法调和所有的矛盾
爱情,从来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清醒的、理性的、需要时时审视和评估的。如果发现,彼此在根本性的问题上无法调和,如果感到自己正在这段关系中迷失自我,那么,勇敢地说再见,也许才是最负责任的选择
没人能满足你所有需求,学会经营多元关系
小结:
爱情不应该被视为生命的全部,我们应该学会从多元的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取资源。本节课探讨了过度依赖爱情的危险性,并强调了建立强大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以及针对如何建立和管理自己的支持系统提出建议,并解释了这对我们的亲密关系有何影响
在投入一段亲密关系的同时,不要忘记经营自己的支持系统。因为,只有首先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我们才能拥有平等而高质量的亲密关系
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爱情上的期待,听起来似乎很浪漫,但背后却可能隐藏着一种不健康的依赖心理
没有谁应该为我们的幸福负全责,也没有谁有这个能力。哈佛大学一项长达近80年的研究发现:幸福感更多来自于广泛而充足的人际支持,而非单一的亲密关系
拥有稳固的支持系统能带来诸多益处:减轻压力、增强抗逆力、改善心理健康、延年益寿……社会支持的积极作用,是一段感情难以企及的
一个关键途径就是建立起自己的社会支持系统
什么是社会支持系统呢?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从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帮助,包括情感支持、社会群体归属感、被重视、实际帮助以及信息和指导
如何建立和经营自己的支持系统呢?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希利·泰勒(Taylor)在她的著作《健康行为心理学》中,给出了很好的建议:
1.首先,要学会主动求助:可以尝试对亲友说:“我最近遇到了一些困难,真的很需要倾诉,你能听我说说吗?”
- 其次,要懂得感恩:当别人给予支持时,记得说一声“你的帮助对我很重要,我真的很感激”
- 学会付出,而非索取
- 要持之以恒地经营人际网络:我们要主动创造机会,与亲朋好友当面交流,哪怕只是每周固定打一次问候电话,都有助于增进感情
此外,我们还要注意支持系统的多元化。很多人把支持系统狭隘地等同于一两个至亲好友,这其实很危险。一旦失去,就会失去全部依靠。建议拓展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社会联结:同事、师长、社团成员、志趣相投的陌生人……每一种联结都能满足某一层面的需求。多元化的社会支持,就像一张安全网,给我们的生活提供多重保障
总而言之,支持系统的建立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持续付出时间和努力
说了这么多支持系统的重要性,我们不禁要问:这对亲密关系意味着什么?是否是说,有了强大的支持系统,我们就不再需要爱情了呢?
- 拥有充足的支持系统,意味着我们不会再把所有的期待和压力都硬加在伴侣一人身上
- 稳固的支持系统让我们更有勇气面对亲密关系中的风险
- 强大的支持系统意味着成长
在投入一段亲密关系的同时,请不要忘记经营自己的支持系统
参考资料:
Gazettemikepetroff, & Gazettemikepetroff. (2024, January 11). Good genes are nice, but joy is better. Harvard Gazette. https://news.harvard.edu/gazette/story/2017/04/over-nearly-80-years-harvard-study-has-been-showing-how-to-live-a-healthy-and-happy-life/
Friedman, H. S. (2011a). The Oxford Handbook of Health Psycholog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Drageset, J. (2021). Social Support. In Springer eBooks (pp. 137–144). https://doi.org/10.1007/978-3-030-63135-2_11
暂无评论内容